韦   峥

发布日期:2024-10-15

职称:青年教授,博士生导师

主要研究方向:中子物理与中子应用技术、核数据测量与评价、加速器物理与技术、辐射测量与防护、核能与核动力

招生专业:核科学与技术(学术型)、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(学术型)、能源动力(专业型)

邮箱:weizheng@lzu.edu.cn

办公室:核学楼313室

 

一、主要学历或学术经历

2007年09月-2011年06月:兰州大学核技术专业,获学士学位。

2011年09月-2016年06月:兰州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,获理学博士学位(硕博连读)。

2016年07月-2019年12月:新葡亰8883ent会员中心,讲师。

2020年01月-2021年12月:新葡亰8883ent会员中心,副教授。

2022年01月-至今:新葡亰8883ent会员中心,青年教授。

二、主讲课程

本科生课程:《电磁学》、《加速器原理》

研究生课程:《中子物理与技术》

三、主要成果

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(重点、面上、青年项目),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项;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。近五年,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,其中,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一流学术期刊论文32篇,获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,其中3项专利完成科技成果转化。

本人主要从事加速器中子源技术研究、中子物理研究及中子应用技术研究等。开展了基于高压-射频直线加速器的多单能点、高通量D-D/D-T中子源关键技术研究,具有中子产额高(大于5.0E+12 n/ s)、中子能量多单能点(提供10余种能量小于20 MeV的中子)等特点,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子科学设施方案;完成了兰州大学紧凑型D-D中子发生器研制工作,具有中子产额高(1.2E+9 n/s)、辐射安全性能好、寿命足够长、可控等特点,是一种替代辐射安全性能差的同位素中子源的理想可控中子源,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,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,技术成熟度 8 级,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基础。依托强流D-D/D-T中子发生器,开展了中子诱发典型锕系重核裂变物理理论与实验研究,理论上发展了宏观-微观五维位能面模型、时间依赖的双核统计模型、唯象裂变 Potential-driving 模型,实现多维度、大时间尺度地研究中子诱发重核裂变后产物的演化规律及定量计算;实验上研发了孪生裂变电离室探测器(TFGIC)和裂变碎片能量-速度关联测量谱仪(SPIDER),实现了中子诱发 Th-232、U-238 裂变的发射中子前质量分布数据、裂变碎片独立产额、动能分布数据的直接测量;理论结合实验,定性、定量描述中子诱发重核裂变物理,给出高精度裂变产额数据、产额能量数据以及协方差数据。此外,依托紧凑型D-D/D-T中子发生器的中子成像技术和活化分析技术,开展了反应堆核燃料棒富集度及均匀性检测技术、中子毒物均匀性检测技术、硼钢中子吸收特性检测技术等研究,提升了我国核能领域的自主化检测技术、装备和国际竞争力。

四、荣誉获奖

(1)2021年,荣获兰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优秀指导教师;

(2)2021年,荣获兰州大学第十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“优秀指导教师”荣誉称号;

(3)2021年,指导的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分赛金奖、国家赛银奖;

(4)2021年,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“黑科技”专项赛“行星”级作品,优秀指导教师;

(5)2022年,“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(博士)”荣誉称号,优秀指导教师;

(6)2023年,第九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分赛金奖(冠军),优秀指导教师;

(7)2023年,指导博士论文《中子诱发重锕系核裂变产物的理论计算及实验测量方法研究》荣获甘肃省“优秀博士论文”荣誉称号,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,优秀指导教师;

(8)2024年,荣获兰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优秀指导教师。

五、学术兼职

(1)2023年07月-至今,担任第十二届甘肃省物理学会理事;

(2)2024年02月-至今,担任甘肃省核与辐射技术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。